最近在读徐文兵的《饮食滋味》,他是中医,而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妈妈,所以从小他就耳濡目染,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遵循中医的养生之道,对于中医的形、气、神,我感觉很玄乎,像在听天书,幸亏作者不仅在乎食物的相生相克,也很讲究味道。尤其对各种肉的做法很有研究。
“炖羊肉要放孜然、花椒,炖猪肉需要用到肉桂、大料、肉豆蔻、草豆蔻、荜拨、草果、香叶、肉豆蔻、草豆蔻、荜拨、草果。”
“做鱼的时候,有两样东西是必须要放的,一个是八角,另一个就是蒜,用来中和鱼的寒性。做鱼的时候不仅要去鱼鳃、鱼腹黑膜,还要抽掉鱼里面的腥线(鱼的两侧从鱼头到鱼尾处,各有一根腥线),很多人会忽视这一点。做鱼的时候要先在鱼鳃那儿切一刀。然后再在鱼尾那儿切一刀,再一掰就会看到中间有一根腥线。只有把腥线抽出来才可以有效去除鱼肉的腥味儿,不然的话怎么做鱼肉都不鲜。”
另外提到鱼的做法,作者说用猪油代替植物油,感觉特别生猛,目测我不会喜欢,但是我特别好奇那到底是个什么味。话不多说,上食谱——“先把肉丁(如果有板油的话最好用板油)干煸了,炼出油之后,可以把肉丁捞出去,也可以留着,然后再把炸好、煎好的鱼放进油里。这样做出来的鱼的味道,是用现在的那些混合油所无法企及的。”
如此生猛的做法,你想试试吗?
“吃生鱼片儿的时候,一定要多吃紫苏叶。紫苏叶是北方人不太留意,南方人常用的一味药食。正宗的紫苏叶,叶面是绿色的,叶背是紫色的,专解鱼、虾、蟹*。我们去餐厅吃生鱼片儿的时候,服务生端上来的都是用苏叶托着的金枪鱼、三文鱼的鱼片儿,请大家记住一定要把紫苏叶一起吃了。”
狗肉馆喜欢用紫苏去腥,我以前吃生鱼片的时候,不论紫苏还是白苏都直接忽略了,下次尝试一下。
很多人吃过猪皮冻,但是鱼鳞冻就比较少见了,作者说鱼鳞冻可以治疗鱼鳞病。
“鱼鳞冻怎么做呢?要用鱼鳞最厚的鱼——鲤鱼。首先把鲤鱼洗干净,然后把鱼鳞刮下来,加点儿*酒、料酒,加点儿豆豉,再放到锅里去蒸,需要蒸大约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。放凉了之后。不是吃鱼鳞,而是要吃鱼鳞自身带着的一种黏性的东西,那个东西是最滋阴的。”
我爸妈偶尔也会做鱼鳞冻吃,跟作者的方法略有不同,他们是把鱼鳞用水煮,鱼鳞背面的粘稠物质都煮下来以后,捞出鱼鳞,汤汁放凉即凝结成冻。这种做法跟猪皮冻的方法是一样的。做鱼鳞冻的要点是鱼鳞刮下来后不能再用力洗,否则食材就洗没了,剩下干净的鱼鳞只能用来油炸了哈。其次水量要控制好,水太多也无法凝结。
说完了荤菜,再说说素的。
“最近几年流行蒜蓉炒一系列青菜,比如莜麦菜、鸡毛菜。做法很简单,就是先把蒜拍碎了,然后放到锅里炒一炒,等蒜香味儿一出来,就把青菜放进去,翻炒几次,撒点儿盐就可以出锅了。吃蒜蓉最好的搭档就是茄子,先把茄子在锅里一炸,或者在蒸笼里一蒸,然后用捣好的蒜泥一拌,茄子的寒性跟蒜的温性、热性就中和了,这样吃着才会舒服。”
蒜蓉和茄子的搭配我深以为然,我爸妈喜欢做蒜茄子吃,就是先把茄子蒸熟,切开一个口,把蒜蓉塞进去,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东西,比如葱和香菜,然后在茄子外面抹一层盐,过一周左右就可以吃了。爱动手的可以试试,真的很好吃。我25岁以前不吃蒜,错过了很多美味。
作者有一些理论是我特别认同的。
“你现在最想吃什么就去吃。比如你现在就想吃冰激凌,那你就去吃,让你的欲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,就像股票一样,达到最高点后就开始跌了。所以,想吃什么,要跟着自己的神(感觉)走。”
“任何食物都有营养,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,如果吃了很多营养很丰富的东西,但吃完之后浑身难受,就不如不吃。”
还有一些饮食习惯上的误区,比如出于卫生的考虑,现在很多人提倡分餐,有些反对者的理由是这不符合我们老祖宗的传统,认为分餐会显得生疏,但是殊不知我们汉族的老祖宗最初就是分餐的。
“膳是为我们度身定制的完美食物。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初的用餐形式——分餐制。大家伸筷子到一个盘里夹菜,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性。我们参观博物馆时,看到的那些青铜器(比如簋、盘、鼎等),它们首先是食器,商周天子陪葬讲究"九鼎八簋",意思是给他们上菜用的食器(包括杯、碗、筷子、勺子等),都是定制的,都有讲究。”
我猜怀石料理就是由膳演变而来的。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老祖宗的高级吃法,至少可以降低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。我打算在家里推广一下,餐具多了,洗碗机才不至于闲置哈~~
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