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鳞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鱼腥草小记 [复制链接]

1#

鱼腥草,是一种中药。最早见于南宋的《履馋岩本草》。兹著特点,药名从俗。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正名为蕺(jí)。“戢,聚也。”其根修长,蜿蜒丛聚,也称“蕺儿根”,后讹传作“侧耳根”。

宋人王十朋,曾作《采蕺》并注曰:“采蕺,思越王也。越有山,名蕺。蕺,蔬类也,王所嗜焉。予尝登是山,故作是诗以思之。”蕺与越王,传说有二。

《吴越春秋》载,越王勾践战败,被吴王夫差所俘,为求释放,曲意逢迎,百般讨好,甚至不惜尝夫差粪便,为之“诊病”,因患口臭。范蠡遂令手下皆食蕺草,以遮掩之。然口生异味,多因脾失健运。蕺之腥味,下咽即逝,何能掩盖异臭欤?姑妄听之。

另有一说,较为可信。勾践回到越国,正遇荒年,为度荒歉,他率众遍野寻觅野菜充饥。在绍兴一山,采获大量蕺草,后故得名“蕺山”。勾践按此草气味,将其命名为鱼腥草。

以其腥味,若非食不果腹,确难咀嚼。但下咽后腥不留口,又易为人接受,渐成菜蔬。

南北朝时期,诗人谢灵运所撰《山居赋》,提及是草,说明当时会稽,侧耳根已入时蔬之列。南宋名士张侃作《采蕺歌》,中有“越女提篮入市中,论价不止金与玉”之句,可见,此蔬还颇受欢迎。

明末,大儒刘宗周开坛授徒于蕺山,影响巨大,人称“蕺山学派”,据其《采蕺歌》推测,当喜食之,或为药用。

侧耳根从餐桌上消失,盖与南朝及李唐名医,言其致病有关,如《本草纲目》所引:“陶弘景曰:多食,令人气喘……俗传食蕺不利人脚,恐由闭气故也。今小儿食之,便觉脚痛。孟诜曰:小儿食之,三岁不行。久食,发虚弱,损阳气,消精髓。孙思邈曰:素有脚气人食之,一世不愈”。此论亦波及众医。清代《本经逢原》云:“鱼腥草方药罕用,近世仅以煎汤熏涤痔疮,及敷恶疮。”然当今西南数省,每日食用,数以吨计,却未闻古人所言之症。

它进入西南诸地食谱,亦殆因饥馁。有“天下第一府志”之誉的《遵义府志》云:“侧耳根即蕺菜,荒年民掘食其根”。若论中药采摘,冬食其根,春用其叶。而今为蔬,却不分四季。云贵取根,川渝用叶。滇喜熟食,川黔则好凉拌。贵州喜之尤甚,众多名肴小吃,必佐以侧耳根。

饮食喜好,口味习惯,往往带有有强烈的地域色彩。因纬度气候之异,动植物不同,食材自有差异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生物学家认为,饮食结构,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合。对食物的喜恶,除与味觉有关,也与肠道菌群相关。幼时饮食,会影响一生口味偏好。友人之子,生于*,七龄回筑,祖籍贵州,却拒食侧耳根,嗜西北菜。

肠道菌群,乃寄居肠道内微生物群落之总称。数量达人体细胞十倍,种类数百,乃至上千,按不同比例组合,存续消化道中。它们有固定的生物钟和食谱,影响人体的方方面面;喜厌某食,看似感官偏好,实为肠道微生物群之愿望。筑城武林名宿陈万龄师,既精拳道,又擅针灸,先生曾云:“人的先天,比后天聪明!”西南以外,不食鱼腥草,自有其道理。

鱼腥草入药,取用茎叶,功能:清热解*,消痈排脓,利尿通淋。适于肺炎,肺痈吐脓,痰热喘咳,治热痢,热淋,湿疹,痈肿疮*等症。适应症极广,犹如天然“广谱抗菌素”。鲜品煮后,亦如干品,腥气即无,尚有微香,可寓医于食。去岁,疫袭江城,就有以此煎饮作为防治者。

鱼腥草既作中药,又为时蔬,诚药食两用佳品,且俯拾即是,物美价廉,乃造化恩赐也。贵州人素奉其为“吉祥之草”。

“生湿地,山谷阴处亦能蔓生;叶如荞麦而肥,茎紫色;江左人好生食,关中谓之葅菜;叶有腥气,故俗称鱼腥草。”

上世纪六十年代,鱼腥草仅限近郊少数民族妇女背负手携,沿街叫卖。

贵阳各餐饮店的菜谱,必有“凉拌侧耳根”。

“戢,聚也。”其根修长,蜿蜒丛聚。

“侧耳根炒肉”,贵州的一道名菜。

以上图片来自网络,谢谢作者!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