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鳞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罕见病孩子5岁就要面临死亡我们能怎么办 [复制链接]

1#

罕见病

罕见病

罕见病又称“孤儿病”,即患病率低或患者总数少的疾病。

虽然单个罕见病的患病率低,但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种,全球罕见病患者有3亿,所以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。

罕见,不等于不见

80%左右的罕见病都与遗传因素相关,50%在新生儿或儿童期发病,剩下30%的孩子可能在5岁之前失去生命。

而在众多罕见病中,只有10%不到的罕见病能用药物治疗,而且费用高昂。罕见病患者一直面临着治疗难、用药难的问题。

年,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,收录了包括马凡综合征等在内的种罕见病。

罕见病如此可怕,那是否意味着携带罕见病基因的父母就不能拥有自己健康的宝宝呢?

01

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阻断罕见病基因遗传

目前,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在胚胎植入子宫前,在试管婴儿筛查技术的检测下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。

就像农夫在播种前对‘种子’进行精挑细选,挑选好的健康的‘种子’植入子宫,从而实现生育健康宝宝的愿望。这种技术就可以把罕见的病家族基因阻断,防止遗传给下一代。

据统计,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,每年出生的宝宝中患有罕见遗传疾病的并不少,罕见遗传疾病由此变成并不“罕见”。

避免新生婴儿“惹上”罕见病,提高人口出生素质,是三代试管婴儿优生优育优势的直接体现。

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出现,给有遗传病史的夫妻带来新的hope(希望)

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能筛查种遗传疾病,通过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手段预防和阻断罕见病家族基因的延续,是我们现代医学技术实现优生优育人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同时,我们也呼吁社会提高对罕见病及遗传咨询的认知,对已知有家族史或遗传病史的试管婴儿备孕夫妇,及早进行三代试管婴儿遗传学治疗,进一步精准筛选健康胚胎,确保生育健康的宝宝。

02

第三代试管打破“巨人症”早逝魔咒

马凡综合征,又被称为“巨人症”。

患者普遍身材高大、肢体过长,拥有异于常人的运动体格,但却会饱受骨骼、眼及心血管三大系统缺陷的折磨。其中,最主要的危害是心血管病变,特别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,95%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。

马凡

综合征

病征

该病由法国儿科医生Marfan于年首先提出,为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,发病率为1/~1/,大多数患者有家族史,同时有15%~30%的患者是由于自身突变导致的,年被列入了我国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中。

医疗纪录片《人间世》中,曾介绍过它被称为“死神代名词”,患者很难活过30岁。

在复医院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中就曾有过这样一个病例:

张女士(化名)本人、母亲、姨妈、舅舅、表姐都是马凡综合征患者,她的母亲31岁时便死于心脏手术并发症。张女士本人在28岁时曾做了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,此前曾经历过一次早孕胎停、一次早孕人流,后再度试孕两年却没有任何动静。只能寄望通过试管婴儿,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。

经检测,张女士本人、舅舅、姨妈、表姐都为FBN1基因c.AC(p.GluA1a)杂合突变,如果希望后代免受马凡综合征困扰,只有借助PGT-M技术,也就是通常说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加以阻断。

但是,女性马凡综合征患者一旦怀孕,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,属于高危妊娠。要在在明确并接受相关妊娠风险的前提下,在多学科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用药,才能尝试接受辅助生殖助孕治疗。

骨骼比例异常的马凡氏综合征患者

主诊医生采用了拮抗剂方案为张女士进行促排卵,并针对其身体状况配合个性化用药。

在经历取卵、授精、养囊等过程后,张女士得到了7枚有效胚胎,医疗团队对这些胚胎的进行了植入前遗传学检测,幸运的是,有两枚不携带马凡综合征致病突变且染色体正常的胚胎,可以进行移植。

最终,其中一枚珍贵的胚胎被移植进了周女士的子宫内,并顺利地扎根、生长,全程伴随着内科指导用药及产科密切监测,直至“瓜熟蒂落”。

03

早诊断早治疗,下一代更健康

据估算,目前全球有3.5亿罕见病患者,中国罕见病患者可能超过万,国际确认的罕见遗传病大约有种,约占人类疾病的10%,是当前医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。

遗传示意图

与此同时,罕见遗传病却极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,现阶段仅对约6%罕见病开发了治疗策略,其中少于1%有治愈的可能,且治疗费用极其昂贵。

预防重于治疗,70%的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预防。近年来,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大众重视程度的提高,像张女士一样运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提前阻断遗传性疾病,实现出生缺陷“一级预防”的人越来越多。

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(DMD)、地中海贫血、血友病、白化病、多囊肾、遗传性耳聋、视网膜色素变性、鱼鳞病等疾病,都可以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提前阻断。

希望子孙后代免除遗传疾病困扰的女性,可以先找专业的生殖医疗机构进行相关咨询,综合评估第三代试管婴儿辅助生殖治疗,保障母亲和胎儿的双重安全。

END

资料来源:复医院、

浙大医院

图片来源:网络
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